余治平:儒家仁道最核心的就是“把人当人”

来源:中国孔子网 作者: 日期:2021-09-30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9月27-28日在曲阜举行,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发表了题为“‘把人当人’:‘仁者人也’的核心意旨——儒家对个体存在、生命权利的尊重与维护”的报告。

  报告提出,孔子“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孟子“不嗜杀人者”才能够统一天下,是对个体存在、生命权利的竭力呼吁和强调。把“仁”解释为“人”,突破底线伦理、恕道工夫论的层面,而阐发出个体的价值与意义,是个体精神的觉醒和开端,标志着儒家已致力于把仁道还原为具体、实在的爱人、爱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之人。孟子统合仁、人,把人当仁,把仁当人,揭示出仁、人何以构成圣道之中并存共在的两面,凸显出对人自身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作为个体之人的地位的极大强调。“仁民”之义即在人人,人其人,而不是非其人,用仁爱的态度善待每一个跟我同样的人。进而尊重别人,把别人当作跟自己一样的个体存在,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去取消别人、宰制别人。

  《表记》语境中的“仁者人也”,为个体之人的诞生争取了意义空间和价值领地。让每一个具体的人成其为人,享有充分权利,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则是衡量仁的最终成就的重要标准。《中庸》直接把“仁”解释为“人”,极大彰显和强调人际社会的一条底线道德,把人当人,是人对待自己所有同类最基本的德性要求。董仲舒《仁义法》专门阐述人、我之分,强调德性主体必须拥有对别人、对他者的尊重和关爱。“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作为春秋学的一大原则,区分人、我,辨清仁、义之不同的施行方向和作用对象。这便从道德论角度论证出别人、他者的重要性,使别人、他者成为在我之外的独立存在者。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余治平:儒家仁道最核心的就是“把人当人”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 2021-09-30 20:50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9月27-28日在曲阜举行,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发表了题为“‘把人当人’:‘仁者人也’的核心意旨——儒家对个体存在、生命权利的尊重与维护”的报告。

  报告提出,孔子“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孟子“不嗜杀人者”才能够统一天下,是对个体存在、生命权利的竭力呼吁和强调。把“仁”解释为“人”,突破底线伦理、恕道工夫论的层面,而阐发出个体的价值与意义,是个体精神的觉醒和开端,标志着儒家已致力于把仁道还原为具体、实在的爱人、爱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之人。孟子统合仁、人,把人当仁,把仁当人,揭示出仁、人何以构成圣道之中并存共在的两面,凸显出对人自身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作为个体之人的地位的极大强调。“仁民”之义即在人人,人其人,而不是非其人,用仁爱的态度善待每一个跟我同样的人。进而尊重别人,把别人当作跟自己一样的个体存在,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去取消别人、宰制别人。

  《表记》语境中的“仁者人也”,为个体之人的诞生争取了意义空间和价值领地。让每一个具体的人成其为人,享有充分权利,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则是衡量仁的最终成就的重要标准。《中庸》直接把“仁”解释为“人”,极大彰显和强调人际社会的一条底线道德,把人当人,是人对待自己所有同类最基本的德性要求。董仲舒《仁义法》专门阐述人、我之分,强调德性主体必须拥有对别人、对他者的尊重和关爱。“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作为春秋学的一大原则,区分人、我,辨清仁、义之不同的施行方向和作用对象。这便从道德论角度论证出别人、他者的重要性,使别人、他者成为在我之外的独立存在者。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