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伦理与中华传统:互鉴、互释与互通”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全国美德伦理学论坛在广州举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陈思睿 2023-12-11 16:32
11月17至19日,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中山大学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广东伦理学学会联合主办的“美德伦理与中华传统:互鉴、互释与互通”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全国美德伦理学论坛”在广州市越秀区顺利举行。这是一场聚焦于美德伦理学的学术盛会,来自美国迈阿密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全国各地二十余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40余位学者齐聚一堂,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学者们讨论的内容纵贯古今,横亘中西,体现出中国学者在当代美德伦理学复兴大背景下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实践。
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主持,广东伦理学会会长李萍教授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学者致欢迎辞;其后,全国美德伦理学论坛发起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义天教授作开幕式致辞,他从最近几年的翻译和研究出发,讨论了美德伦理学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全球性。
会议主旨演讲由李义天教授主持,美国迈阿密大学的斯洛特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的黄勇教授分别做了主旨演讲。斯洛特在题为“The Yin/Yang of Virtue Ethics”的报告中,讲解了他用于处理伦理学问题的“阴”“阳”概念,他将“阴”视为接受性而非被动性,把“阳”视为主动性、指向性、目的性或冲动性。他认为可以用这对概念来很好地分析作为关怀伦理学基础的同情心。与会学者就斯洛特所使用的“阴”“阳”概念的涵义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黄勇教授作了题为《儒家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它们的历史形态和理想形态》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在进行美德伦理学的比较研究时,首先要确立美德伦理学的理想形态,然后以理想形态来检查历史形态。美德伦理学的理想形态将美德作为基础的和首要的概念来处理伦理学问题。就此而言,朱子是较亚里士多德更接近理想形态的美德伦理学。他也承认,在不同立场上,儒家伦理学的理想形态可以是多元的,但对其理想形态的诠释始终不能脱离其历史形态。
随后,在18日至19日,共二十五位学者围绕“美德伦理学与儒家伦理的互鉴、互释与互通”“西方传统中的德性论”“中国传统中的德性论”“美德伦理学理论等相关问题”“情感主义、关怀伦理学及正义问题”等分论题作了大会报告。
其一,关于美德伦理学与儒家伦理的互鉴、互释与互通。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乔见对海外儒家美德伦理学研究做了概述,并重点讨论了李耶理、艾文贺、万百安师徒三人和黄勇教授的主要贡献,揭示了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互鉴互释的意义。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郑淑红借鉴麦金泰尔的理论框架,来论述儒家性善说的目的论架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志伟认为美德伦理学面临着“伪装的”或“表象的”美德的困境,而先秦儒家已经开始关注此类现象,且有相应的对治方案。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阮航从美德伦理学的视域诠释了孟子的“仁”“义”的内涵,认为“仁”与关怀相关,“义”与尊严相关。中国计量大学哲学系朱锋刚教授讨论了“羞耻之心”作为美德的前提、显现及其规范作用。
其二,关于西方传统中的德性论。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田书峰讲述了普罗提诺对德性的三重区分,并重点讨论了公民德性与净化德性之间的关系。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胡艾忻以正义和爱为中心,讨论了奥古斯丁美德伦理学中的古典韵味与现代意义。中山大学哲学系江璐副教授对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phronesis”、康德的“判断力”(Urteilskraft)和“明智”(Klugheit)之间的区分做了讨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与康德的明智不是一回事。
其三,关于中国传统中的德性论。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暨哲学系副教授文贤庆讨论了道家“无为”与“自然”的美德论。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李长春从自然德性和教养德性的视域出发,区分了“质德”“文德”,认为孟子实际上把文德与质德合二为一,为文德找到了自然基础,从而形成了其心性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刘旻娇从民与君、利与义、性与礼三个方面对孟子德治观进行释疑,认为孟子的伦理学也关注后果。山东理工大学《管子学刊》编辑部耿芳朝讨论了孟子“用心”的伦理学意蕴,认为以往把“求放心”的“放”解释为放失未必准确,应该理解为放置不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楷以荀子为中心,讨论了儒家人格伦理学的理论自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苏晓冰以个体和共同体作为切入点,来探究阳明心学能否提供一个涵括个人道德、社会国家和天地的整全性的儒家教义,而不仅仅是囿于心性工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勇从道德与平等的视域,讨论了小人是否值得尊重的问题,并结合现代语境对儒家贤能政治的论证进行了一番考察。
其四,关于美德伦理学的理论等相关主题。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詹莹莹讨论了伯纳德·威廉斯对命题算子应当、道德义务与实践意义上的应当的区分,认为道德义务是一种幻象。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教授庞俊从道德偶然性的角度讨论了美德偶在、品德偶性与道德偶然等问题。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李家莲对斯洛特的阴阳美德伦理学做了详尽的阐释。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教授黎松讨论了应用德性论的提出、本质和价值取向。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卢俊豪从美德的视域来思考道德的规范性,认为道德的规范性力量只能由一类美德的理由所确保。中山大学博雅书院副教授吴宁在回顾了关于动物道德地位的历史思考后提出,人们可以针对AI的出现和发展所面临的“人机之辨”来反观 AI的道德地位问题。
其五,关于情感主义、关怀伦理与正义等相关主题。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蔡蓁结合近年来心理变态研究的成果,重新审视了一些以共情为理论基础的情感主义主张。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容南通过女性主义的关怀伦理学重新认识移情的作用,认为移情在关系性的互动中才能真正发挥其道德作用,移情关怀有助于促进社会正义而非为正义奠基。深圳大学陈雅文认为自由主义与其批评者在公民德性与伦理德性之间的紧张问题上已陷入僵局,而关怀伦理学有助于克服他们的困境,使公共生活更加葆有生机。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教授王珏讨论了儒家伦理视域下的代际正义观,认为西方伦理语境下难以处理世代之间的公平问题,并试图构建一种基于世代时间性的儒家代际正义理论,以应对当下老龄化压力下的养老保障制度危机。
此次会议开设两个研究生专场。
第一场发言中,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谢廷玉、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张茹梦和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徐瑶分别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美德伦理的融通——基于卢卡奇的“具体伦理学”设想》《朱子以性理为根据的道德实在论》《理性还是意志?——关于亚里士多德与奥古斯丁两种不同幸福进路研究》的报告,李义天和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珏进行点评。第二场发言中,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乔婷婷、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周一鸣和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梁嫣妮分别作了题为《荀子论意志薄弱》《儒家美德伦理的证成性问题——以当前的几种范式为例》《君臣伦理在战国末期的重构——以禅让观的变化为线索》的报告,陈志伟教授和《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仝广秀进行点评。在倾听了上述同学的发言后,老师们对同学在学术上所作的尝试和努力表示肯定,并鼓励同学们进一步提高伦理学的技术含量、增强哲学史和思想史的研究,以及加强对外交流,争取在未来取得更多的学术成果。
编辑:翟凌宇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