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承: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 2024-08-13 11:10
人类社会存续于一个有机统一、互相依存的整体之中,不同国家、不同族群、不同个体之间,只有秉持和睦、亲善的交往之道,才能实现持续性的共生共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恪守诚信、热爱和平、崇尚道义、睦邻友好的交往之道。党的二十大报告将“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列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智慧结晶之一。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列举了共同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多个重要元素,其中包括“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在新时代,“讲信修睦、亲仁善邻”集中代表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中向国际社会展示的大国风范、交往之道。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天下大同、万邦协和之理想秩序的精神追求
相对于现代社会的“世界”意识,早期中国以“天下”一词作为理解整个人类生活共同体的视角,人类生活在“天下”之中。普天之下,存在着大小不同的邦国,不同邦国之间的交往、交流方式及其程度决定了天下秩序是否能够安定和谐。为了实现安定和谐的天下秩序,早期中国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对邦国之间的交往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概括。比如,在中国最早的政书《尚书》里,就展现出了睦邻、协和的共同体交往智慧。《尚书·尧典》提出“协和万邦”,推崇天下万邦之间的和谐相处;《尚书·蔡仲之命》强调“睦乃四邻”,重视周边邻邦之间的和睦交往,这些都反映了早期中国文明对于天下和睦局面的孜孜追求。从文献上来看,“讲信修睦”一词出自《礼记·礼运》,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要讲究信用、相契相知、谋求和睦;“亲仁善邻”一词则出自《左传·隐公六年》,原意指的是与仁者亲近、与邻邦友好的国家治理之道,所谓“国之宝也”。“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原则,体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诚相待”“融洽相处”“仁者爱人”“偃武修文”的合作共荣、和平友善的交往之道,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天下大同、万邦协和之理想秩序的精神追求。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贯穿于中国思想并参与影响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气质。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涉及人际、国家交往之道的思想内容数不胜数,其中很多都与“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精神旨趣相近。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他反对兼并战争,主张“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交往之道;孔子强调“无信不立”“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交往原则,期待“天下归仁”的和善秩序;孟子以“天下为怀”,其交往预期是“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反对国家交往中出现的霸道,期待“四海之内”皆推行“王道仁政”;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交往理念,认为相爱相利具有天意性质的普遍必然性,所谓“天欲人相爱相利”,从而主张“治天下之国如治一家”,倡导“非攻”的和平主义;荀子主张“四海之内若一家”是“天下大治”的图景,倡导人们不论远近都应该依凭道义和谐相处。先秦诸子所倡导的交往之道大多蕴含了和睦相处、诚信相待、相互成就、仁爱和平的理念,与后来宋明儒家提出的“理一分殊”“民胞吾与”“万物一体”等观念遥相呼应,都是强调世界的普遍和谐与多元一体,反对以分裂、对抗的意识来处世,这些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绵延不绝,对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平性等独特精神气质之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思想紧密相关。《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历史地来看,“天下为公”思想包含了求大同、尚和合的理念,即认为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人要兼善天下,因而天下人应该和睦相处,在此基础上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而实现天下太平、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天下为公”是“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交往之道的思想前提,“美美与共”是“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交往之道的气度格局,“天下大同”是“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交往之道的境界追求,对此,我们要结合时代发展大势对“天下为公”及其发展衍生的相关思想予以阐扬,为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就当下的世界形势而言,“天下为公”的现实意蕴在于倡导世界各国协调一致,积极回应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现实问题作出贡献,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通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愿景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领导人站在人类前途命运高度上为人类发展所构画的美好图景,体现了新时代中国致力于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大国担当和崇高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推进人类发展和实现世界美好前途的真诚愿望和坚定决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意图是为国际关系确立新思路,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智慧,为国际交往开创新格局,为美好世界描绘新愿景,使得世界各国之间能够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新时代以来,中国在国际国内各个场合多次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秉持“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并以此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在外交方略上,中国秉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讲信修睦、合作共赢,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向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稳步迈进。新时代中国外交方略展现了中华民族重信义、讲情义、促共赢、求和谐的精神血脉,表达了与世界各国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合作发展、共同繁荣的强烈意愿,展现了不同文明对话交流、互鉴融合的恢弘气象,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交往之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了中国态度。
“义则有常,善则有邻。”(《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讲道义、显善意,从来就是立人、立国之本,是个人及共同体发展的常道所在。对于当代中国而言,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这是人间正道,也是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道义追求,顺应了时代发展、世界变化的趋势,赢得了全世界瞩目与赞赏。然而,在当今世界,很多地方还盛行着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和分离主义,一些国家、族群对其他国家、族群的边界感更加鲜明,以邻为壑、互不信任所引发的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全球秩序和人类生活的安全感依然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相互隔离、互相对抗不符合人类发展的利益,人类需要在和平、和谐、开放、包容的国际环境中生存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对抗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孤立主义、分离主义的精神力量。
在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与深入互联的时代,虽然可能会出现全球化略有曲折的情况,但从总体上看,现在在地球上生存、生活的人类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命运相连的共同体,“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民互相依存,有着地球这一共有的生存环境以及长远而根本的人类共同利益,要一道应对科技颠覆、生态崩溃以及毁灭性战争的共同威胁,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还需要形成共有的价值观念,讲诚信、尚和合、重仁义、求大同,就全球性以及关乎人类未来发展前途的问题达成共识,并勠力同心地实现关乎全人类福祉和命运的共同目标。就此而言,“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有利于不同国家之间交流互助,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包容互鉴,有利于全球范围内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具有普遍的道义性价值,有必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予以高扬。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宫英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