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身上有侠气
来源:山东宣传作者:李静 杭士龙 2023-05-20 11:08
走进孟府,满院流苏,春意盎然。
今日,农历四月初二,是亚圣孟子诞辰日。他老人家2395岁了。
公元前372年,孟子诞生。适时王纲弗振,诸侯并吞,尚权谋,崇游说,而孟子甘于淡泊,守道乐贫,周游而救世。
“岳岳亚圣,岩岩泰山”,孟子倡导的“浩然之气”“大丈夫精神”“士的品格”至今仍是我们不懈追寻的价值理念。
孟子画像
01
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三大代表人物。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荀子是战国末期。知人论世,时代赋予三位大思想家不一样的气质和内涵。
今天我们谈及孟子,第一反应是亚圣。孟子和孔子的主张被尊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孔子。但孟子走向“亚圣”之路,经历了1400多年的漫长时间,直到南宋才完成。
孔子温文儒雅,彬彬有礼,一生的理想是恢复周礼。他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认为周礼是夏商周三代延续下来的礼仪制度,体系非常完善,大家各司其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孟子和他比较起来,就显得更刚毅一些,更有锋芒,有点侠气。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以说发展了孔子“仁”的理念,提出民本思想,提倡施行仁政,认为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孔子认为为人处事要温良恭俭让一些,提倡谦谦君子之风。孟子则提倡做人要有浩然之气,这个浩然之气充塞天地之间,是你行走于世的底气,至于什么是浩然之气,那就是行正道,持正义,怀仁慈,目的纯良,性格刚毅,这样自然就有一股浩然正气。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是从个体的角度谈仁,从政治上讲则是德治,为政者要先正己然后正人,以德治民。孟子在“仁者爱人”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仁政”,建设一个以民为本的大同的王道世界。
孟子提出人的内在理性,这种理性是具体的,即“仁义礼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认为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四种表现的发端、根源。后来宋明理学家继承发展了他的心性学说,认为一切都是由心而来。
可以说,孟子说的“仁”,相比孔子时层次更加丰富了。同时,孟子对义,比孔子有更多的发挥。他说,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又说,仁,人心;义,人路。认为仁是道德的主体理念,义是具体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从思想发展的角度来说,孟子思想更加有了思辨的色彩。
孟子石刻像
02
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味着儒家学说成为显学,确立了孔子在文化思想上的至尊地位。但汉中期及其以后很长时间,孟子和荀子的地位差不多,所谓“孟荀并号”,某些时候甚至比荀子地位还低一些。
孟子地位发生转折始于唐朝中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开启了扬孟抑荀的先河,认为孟子是儒家“醇乎醇者”,而荀子则是“大醇而小疵”。但是到了宋儒那里,荀子的“大醇而小疵”就变了味,成了程颐、程颢眼中的“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孟子地位提升的第二个“功臣”是王安石。王安石通过劝说宋神宗对孟子授号封爵来提高孟子的地位,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被封为邹国公,第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孟子》(三全本)方勇 译注
王安石推崇孟子,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改革需要一种勇气,而孟子恰恰有大无畏气概,比如《孟子·公孙丑上》有“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应该是王安石欣赏孟子的重要原因。
孟子地位提升的另一个“功臣”是南宋的朱熹。朱熹是在文化思想上奠定孟子亚圣地位的决定性人物。南宋孝宗时,朱熹把《孟子》列入四书之一,孟子的地位和价值从此一直被认可,成为儒家亚圣,仅次于孔子。
荀子就不同了,他虽然是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集大成者,上承孔孟之学,下启两汉儒学,学说兼容性更多,但在其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却毁誉参半,至今在孔门中的地位仍然没有定论。
不过荀子的思想在两汉时期为当时的思想家所认同和接纳,司马迁、董仲舒、王充对其都有很高评价,地位超过孟子。
03
孔子创立儒学,建立儒学的正统体系,希望儒学能够弘扬下去。孟子和荀子虽然都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孜孜进取,但是道路是不同的。
孟子选择了“内圣外王”,向内求,寻心性,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心、性、天相结合,完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创立了形而上的思想体系。而荀子则是重视实践经验而排斥形而上的,他开始向外开,让儒学回归现实世界,经验世界。
学生们诵读《孟子》
可以说孔孟是浪漫主义的,有理想化的色彩,而荀子是现实主义的,是经世致用的。荀子吸收了法家思想,主张靠礼法作为社会的基础、道德的准则,属于不“纯”的儒家。
至于性善论和性恶论之争,则是两位思想家对于人性不同角度的理解和阐释,各有科学性,是那个时代的百家争鸣。
在治国策略上,孟子主张“法先王”,按照先王承续下来的经验来治理国家,其实是将儒家的“仁政”理念灌输其中;注重内心,以内心的“善”为出发点,走的是由内而外的路径。荀子主张“法后王”,用礼法来约束人,来限制人内心的“恶”,走的是由外而内的路径。
不管是孟子思想,还是荀子思想,穿越千年,都仍有可以借鉴的光辉。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仁义论,指引人们崇尚高尚,追寻真善美,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殊途同归;他倡导的以民为本的思想,与我们今天的以人民为中心相一致;他追寻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编辑:张懿程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