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
(公元32~92)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汉书》的作者之一。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9岁能作文、诵诗赋。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学无常师,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且不为章句之学,唯求大义。班固性宽和,不恃才能傲于他人,众儒生以此敬慕之。永平初东平王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招揽人才。班固以弱冠之年上奏东平王,推荐人才。建武三十年父班彪卒,班固返归故里,因父所续《史记后传》未详,乃潜心研究思索,欲就其业、成其书。有人上书明帝,谤班固私改国史,乃下狱。弟班超诣阙上书力辩,班固得免。明帝召班固诣校书郎,升为兰台令史,与他人共成《世祖本纪》。又为郎,典校秘书。班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作列传载记28篇,奏之帝。帝乃复使班固终成前所著书。班固站在汉皇室立场,认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司马迁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因而采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起于汉高祖,终于平王和王莽之诛,凡12世,230年。综其行事,傍贯五经,上下洽通,为《春秋》考纪、表、志、传等凡百篇。班固自汉明帝永平中奉诏修史,潜精积虑20余年,至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2)基本完成《汉书》的写作。当世非常重视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班固又作《两都赋》奏上,盛称洛阳制度之美。章帝喜好儒术文学,班固更为得幸,数入禁中读书,或连日继夜。帝每行巡狩,班固辄献上赋、颂。帝对其赏赐恩宠甚渥。建初三年(公元78)班固升为玄武司马。建初四年,章帝在白虎观召集当代名儒讲论五经同异(见白虎观会议),令班固撰集其事,作《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时北单于遣使求和,班固力主通和,又作《典引篇》叙述汉德。班固后因母丧而辞职。永元初(公元89),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命班固为中护军,行中郎将事。窦宪失败而归,班固坐免官,后因窦宪倒台,洛阳令挟私报复,捕班固入狱,死于狱中,时年61岁。所著《典引》《宾戏》《应讥》、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凡41篇。今存者仅有《汉书》《白虎通义》《两都赋》等。《两都赋》载于《后汉书》本传中。《隋书·经籍志》有《班固集》17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班兰台集》。
(张奇伟)
《汉书·儒林传》 西汉纪传史书《汉书》关于西汉儒生、经师的传记。班固撰。《儒林传》是《汉书》的第八十八卷。作者班固在司马迁所著《史记·儒林列传》的基础上对西汉时期儒家的兴衰、经学的发展,儒生的活动和经籍的传授等做了更为翔实的记述。班固认为,六艺(六经)之文是王教之典籍,是先圣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的成法。孔子遂因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而后有孟子、荀子遵孔子之业而润色之。秦始皇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书》自济南伏生,《诗》自申培公、辕固生、韩婴,《礼》自鲁高堂生,《春秋》自齐胡毋生、赵董仲舒。田生后又有丁宽、田王孙、施雠、孟喜、京房;伏生后又有兒宽、孔安国、大小夏侯;高堂生后则有徐生、后氏、大小戴、庆氏,又有《公羊》《榖梁》《左传》等。班固尤其对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以迄平帝元始百余年间,经学由微而显、经术由简而繁、诸科兴衰相继,“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等做了具体、细致的叙述,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两汉经学儒术存在、发展的画卷,揭示出经学发展兴衰与政府行政的关系、内部古今争斗、家门师从的传承脉络。其中涉及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宣帝的石渠阎会议,《春秋》三传的古今文之争等史料,是人们了解和研究汉代儒学和经学历史的宝贵文献。
《汉书·儒林传》记载了公孙弘上书兴教崇儒,丁宽作《易说》三万言,施雠与诸儒论五经同异于石渠阁,孟喜善《易》家阴阳灾变之学,梁丘贺以《易》学筮法得幸为官,京房《易》学重灾异,费直治《易》长于卦筮,高相治《易》专言阴阳灾异,伏生得古文《尚书》而教于齐鲁之间,欧阳生传《尚书》欧阳氏学,林尊、平当、陈翁生续之,夏侯胜、夏侯建传《尚书》大小夏侯之学,周堪、孔霸、许商传大夏侯氏之学,张山拊、李寻、郑宽中、张无故、秦恭、假仓传小夏侯氏之学,孔安国传古文《尚书》,申培公治《诗》而闻名于世,王式以《诗》为谏书,辕固治《诗》并与黄生争论汤武革命,后苍通《诗》《礼》,韩婴作《诗》内外传数万言,赵子、蔡谊、食子公、王吉、长孙顺传韩《诗》,毛公治《诗》传于世,高堂生、徐生传《士礼》17篇,戴德、戴圣、庆普传《礼》学,胡毋生治《公羊春秋》与董仲舒同业,严彭祖与颜安乐俱事眭孟而传《公羊春秋》,瑕丘江公受《榖梁春秋》于鲁申公而传之,张苍、贾谊、张敞修《春秋左氏传》而传之。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