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
(约公元58~约147) 东汉文字学家、经学家。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20弱冠之年,即任郡功曹(即功曹史,郡守的属官),因能“奉人以笃义,率下以恭宽”(《汝南先贤传》),被举为孝廉第一科,后入京任太尉南阁祭酒(又称阁下令史,是太尉的属吏)。安帝永初四年(110),奉诏前往国家图书馆东观校书,并为小黄门宦官讲授经传,再迁为洨长。少年时博学经籍,以今文经为主,后师从古文经学家贾逵,始以古文经学为主,此后治经,《周易》宗孟氏,《书》宗孔氏,《诗》宗毛氏,《礼》宗《周官》,《春秋》宗左氏,《论语》《孝经》则本身就属古文。此后,许慎成为著名的古文经学家。任太尉南阁祭酒期间,致力于儒家经典的研究与整理,又与博士、议郎等讨论五经(见六)的今古文之异,撰《五经异义》,以见古文之是,今文之非,受到学术界赞誉,而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后又作《孝经古文说》,均已亡佚。
东汉是今古文经学激烈抗争的时期,双方不仅在对经书内容和经义的解释上有很大分歧,而且所据的经籍文本也迥然有别。今文学家根本否认文字有古今之变,认为汉代通行的隶书是仓颉所造,其后世代父子相传,一脉相传,不可能有与之不同的文字,进而否定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古文经籍。他们从隶书的结构出发,随意肢解,缘文求义,所说往往与出土的古文字材料不合。流弊所及,连当时的廷尉说解法律条文也是望文生义,造成极大混乱。许慎认为,文字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要精通经学,发扬五经之道,从根本上击败今文经学,必须建立符合语言文字本身发展规律的说解体系。于是,系统搜集先秦两汉的《史籀篇》《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凡将篇》等字书和出土古文字资料,又总结刘歆、郑众、班固等学者关于文字学的论列,发凡起例,撰《说文解字》14篇,另有叙目1篇,共15篇。初稿完成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后经20余年的修正厘定,到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由其子许冲呈献给朝廷。此书共收9353字,另收重文1163字,按文字的形体及偏旁结构,分为540部,然后用“六书”说推究文字的文义,兼及声音、训诂,从而首创了用部首分类系形的字书体例,成为中国第一部字典和文字学巨著。书中保存了大量古文字资料,集中地反映了汉代学者对文字形音义的研究成果。《说文解字》成书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郑玄等著名学者每每称引其说,历代多有研究此书所涉及的文字、音韵、训诂等的学者,并形成一个影响深远的专门学科——“许学”,或“《说文》学”。历代所编的字典,以至近人编的《甲骨文编》《金文编》等,大多沿用《说文解字》所创立的体例,成为中国传统文字学的不祧之祖。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